18 6月
![西螺福興宮 西螺福興宮](https://youngxinonline.com.tw/image/cache/catalog/ling/444490095_429966506661334_8400988889680778736_n-1060x400w.jpg)
福興宮,主祀天上聖母,居民稱「媽祖宮」,亦稱「西螺媽祖廟」,由來久矣。康熙五十六年(1717)福建湧泉寺明海禪師及業戶鄭時敏,同將隨身所奉的媽祖安茅奉祀於螺陽建立草廟,因媽祖顯聖庇民香火鼎盛,於雍正元年(1723)西螺商人及居民共同集資興修福興宮。
乾隆十三年(1748)二崙大義崙庄及附近村落地區發生瘟疫,居民至西螺街福興宮請媽祖鎮瘟疫,媽祖顯聖疫情終於斷絕,隔年乾隆十四年(1749)居民至福興宮分香而來的二崙大義崙三媽廟完工,是文獻記載福興宮最早的分靈廟。
乾隆十五年(1750)臺灣鎮標右營游擊羅佳雄獻「護國庇民」匾於福興宮,足見乾隆年間福興宮為西螺街規模頗大的廟宇且受官員重視。福興宮最初建於西螺街東端,乾隆三十五年(1770),媽祖指示遷建廟宇,經西螺街紳董與舖戶共同決議,將街東舊廟拆除,於街肚(現址)起造新廟,眾首事獻「莫不尊親」匾於福興宮。乾隆五十一年(1786)爆發林爽文事件,當時的西螺街有平亂的清軍駐紮,官兵與居民仰盼福興宮媽祖庇蔭,平定亂事。最後官府成功擊敗抗清的民兵,居民認為這是福興宮媽祖恩澤護佑,才得以天下太平,就尊稱福興宮天上聖母為「太平媽」或「平安媽」。
嘉慶五年(1800),福興宮擴建成為二進,前、後殿及左右廊廳共十六間,形成前殿祀聖母,後面奉觀音的格局。嘉慶十二年(1807)海盜蔡牽之亂事平後,鹿仔港巡檢陳孝懿獻匾「慈航廣渡」於觀音亭及「母德敷天」。嘉慶十八年(1813)總理新文香、源合號、得興號三家舖戶及聚集庄陳金寶,帶領30家商號及仕紳聯名,捐獻翹首供桌叩謝媽祖護佑之恩。嘉慶廿四年(1819)彰化縣儒學教諭黃金章獻匾「寰海尊親」。
同治年間福興宮因地震損毀,同治八年(1869)農曆八月由五品銜布政司理問廖振元及五品職員廖輝煌主持重修。同治十三年(1874)農曆十二月重修完竣。重修之際,原西螺觀音亭因廟殿毀損,地方紳董決定將神像遷入福興宮後殿奉祀,形成兩廟合一的型態。
![](https://youngxinonline.com.tw/image/catalog/ling/332396937_5865671353487146_2404831231936042745_n.jpg)
祀神: